近年来,机器人在文旅领域的应用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在运动场上,人形机器人赛事吸引了大量观众与参赛者;在景区,机器人可以担任导游,为游客提供详细的景点讲解,还能化身互动娱乐伙伴、开展特色表演,丰富游客的体验;在博物馆,机器人融合人工智能与仿生学设计,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展示文物细节……机器人的融入创造出新颖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为人们带来更多文旅体验,同时促进了文旅消费。
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供图
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从导览服务到安全巡逻,从文化表演到消费体验,在多地旅游景区,智能机器人正以“多功能员工”的身份重构旅游场景,成为激发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体验从“功能”到“共情”
智能机器人凭借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识别技术,实现了与游客的类人际交互。湖北恩施大峡谷的机器人小青身着花棉袄,能歌善舞;贵州黔灵山公园的机器狗通过大模型训练形成差异化人设——有的操着一口东北话讲段子,有的用韩语介绍景点,甚至能根据游客性格调整互动节奏。
这种拟人化设计打破了机械的冰冷感,让机器人成为景区文化IP的载体。在浙江乌镇景区,机器人导游通过摄像头实时识别游客表情与动作,当察觉游客对某处建筑感兴趣时,立即调取背景资料进行深度讲解;若发现游客面露疲惫,则推荐最近的茶室与特色小吃。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使机器人从“功能型工具”升级为“有温度的陪伴者”。
浙江温州雁荡山景区则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圈粉”游客:第一步,通过机器狗互动表演吸引客流;第二步,开发太极舞剑、茶艺表演等垂类场景;第三步,打造《琅琊榜》IP主题机器人矩阵。这种从硬件引入到内容生产的进阶,使景区从单一观光地转型为沉浸式体验空间。
景区服务“智”达人心
马蜂窝推出的具身智能“AI小蚂ROBOT”跟着工作人员巡逻景区 马蜂窝供图
在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机器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山东泰山景区推出的外骨骼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人体运动意图,动态输出助力,将原本3小时的陡坡攀登时间缩短一半,帮助游客节省30%的体力消耗。江苏无锡太湖鼋头渚景区的AI咖啡师机械臂,以每杯1分20秒的速度完成拉花,稳定性远超人类咖啡师,夜间还可切换为安全巡检模式,实现服务资源的时空复用。
在四川成都宽窄巷子,机器狗巡逻员夜间通过热成像技术检测异常温度,将火灾预警时间缩短至3分钟内;湖南张家界宝峰湖景区的检票机器人使单日客流处理能力提升40%,游客排队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3分钟。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钢铁员工”具备24小时工作能力,安徽黄山景区的清洁机器人可在凌晨完成步道清扫,为晨练游客呈现洁净环境。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引入人形机器人后,多语种景点介绍、游客导流等功能显著缓解了旺季员工人力不足问题。景区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台机器人可替代2名翻译和1名导游,且能根据游客密度动态调整路线,避免拥堵。”
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小雨四轮巡检机器人配备高清变焦摄像头、热成像温感摄像头及360度环视摄像头,能及时发现火源、病虫害,并对越界游客进行安全提醒。游客长按其肩部的“SOS”按钮即可联系工作人员,未来还将实现景点自主播报功能。
“机器人弥补了安保人员不足的问题。”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表示,机器人将承担24小时巡逻任务,成为景区安全的“科技哨兵”。
从“过路经济”向“停留经济”转型
机器人带来的不仅是体验和服务升级,更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长。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标注机器人体验的景区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17%,其中18岁至30岁用户占比73%。
机器人应用不仅提升了单次消费体验,更催生新的消费场景。如外骨骼机器人租赁已成为景区新收入增长点。更值得关注的是衍生消费链的形成——游客租赁设备后,78%会购买运动数据分析报告,43%会选购定制登山装备。这种“硬件+服务+数据”的消费闭环,正在推动景区从“过路经济”向“停留经济”转型。
此外,机器人的引入更催生了“设备租赁+IP开发+内容营销”的复合消费模式。雁荡山景区通过机器人表演、仙侠IP打造、主题活动策划,形成“观看—互动—消费”的闭环;四川峨眉山则计划以徒步登山为核心,结合外骨骼机器人推出“科技登山套餐”,延伸住宿、餐饮等二次消费。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机器人在景区文旅消费的模式正经历变革,由以往的一次性消费模式,逐步转向能带来持续性收益的全新发展态势。
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目前,全国多地博物馆通过引入智能机器人,构建起“科技+文化”的创新服务模式。这些集成了多模态交互、知识图谱、情感计算的“数字馆员”,不仅重构了观众的文化体验方式,更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文物保护创新的关键力量。
推动服务升级
传统博物馆服务长期面临人力不足、讲解质量参差不齐等痛点。智能机器人的引入,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在浙江绍兴新昌博物馆,会讲多国语言的导览机器人单日可服务超800人次,意图识别准确率高达96.8%,响应时间仅1.2秒,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40分钟。深圳博物馆的迎宾机器人通过情感计算引擎,能根据观众年龄、表情调整应答策略,儿童观众可享受卡通语音与投影动画,老年观众则获得放大字体与减慢语速的贴心服务。这种“千人千面”的服务模式使观众满意度达97.6%。
深圳博物馆的机器人 图源:网络
服务场景的延伸,也让机器人成为博物馆的“全能助手”。深圳博物馆清晨开馆时,迎宾机器人能以优雅的仿生舞蹈动作迎接首批观众;高峰时段,通过热力图分析自动前往人流密集区域分流;午间还能化身移动广播站,提醒特展讲座信息。贵州地质博物馆的AI交互数字人贵贵,能解答观众关于该馆的各类问题,并通过75寸高清显示装置,用憨态可掬的小龙形象解答疑惑,拉近了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
无障碍服务的突破,则体现了机器人的人文温度。以贵贵为例,其搭载的手语翻译系统覆盖90%通用手语词汇,视障观众触摸其背部触觉显示屏时,可感知恐龙化石的3D纹理;上海气象博物馆的机器人则通过骨传导耳机为听障者提供振动式天气预报。这些设计使特殊群体参观占比达2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赋能文物保护
智能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将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码转化为可感知的数字叙事的能力。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导览机器人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不仅能解析汉代军情简牍的文字内容,更能结合历史知识库,以生动故事还原丝路贸易、边塞生活等历史场景。这种“文物+AI”的深度融合,使静态简牍开口说话,让观众在对话中触碰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
上海电影博物馆的机器人以光影使者身份,串联百年电影工业发展史,带领观众走近经典影片拍摄场景。当观众询问某部老电影的拍摄趣闻时,机器人能立即调取档案资料,结合影史背景生成趣味解说,使电影文化从展柜中的照片变为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上海气象博物馆的智能机器人讲解员可以用法语介绍徐家汇观象台的历史,并同步调取巴黎天文台同期气象数据对比。这种全球化表达使外籍游客满意度达92%。
在文物保护领域,机器人的潜力同样巨大。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机器人通过微型机械臂与多光谱扫描仪,协助专家进行瓷器裂纹分析等精密作业。深圳博物馆机器人的教育模块也将升级VR协作系统,支持30名观众同时参与虚拟考古发掘。这种“科技+考古”的模式,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全新思路。
构建全新生态
据了解,上海市徐家汇源景区正计划将上海气象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等场馆的机器人接入统一平台,形成覆盖12个文博场馆的服务矩阵。游客在任一场馆输入兴趣标签后,系统可自动生成包含气象数据、电影史料、建筑风格的跨域导览路线,实现“一次游览,多重文化体验”。
“机器人既是导览员,也是城市人文数字化的转译者、传递者。”徐家汇源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全国已有不少文博场馆引入智能机器人,形成覆盖导览、教育、保护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未来,随着5G、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熟,机器人将在博物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不断优化服务;另一方面,机器人将与AR、VR、元宇宙等技术深度融合,创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本报记者 李荣坤
今年以来,各类机器人赛事持续升温,从人机共跑的马拉松到全球规模的机器人运动会,创新的竞技形式不仅吸引了海量观众与参赛者,更以“赛事+”为纽带,营造出消费新场景。
4月,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赛。作为全球首个人机共跑马拉松赛事,活动打破了传统体育边界。赛事路线串起亦庄文博大桥、泡桐大道等网红打卡点,不仅彰显了创新文化与体育拼搏精神,更带动了工业科技旅游发展。
赛事的引流效应直接拉动了周边商圈消费。有商业体紧抓赛事热点,推出体育主题活动及趣味市集聚集人气。赛事当天商场客流超2万人次,同比上升约10%,实现了赛事流量向商业消费的转化。
机器人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进行格斗表演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8月举办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进一步放大了机器人赛事的文旅带动效应。运动会吸引了全球280支机器人战队参赛,为期3天的赛事通过“竞技+体验+消费”的多元模式,全面激发暑期文旅市场。
场内机器人竞技高潮迭起,尽管偶有原地打转、跌倒、冲撞队友等小插曲,但丝毫未影响比赛的激烈程度与观众的热情。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介绍,本次参赛的宇树H1人形机器人,与今年春晚亮相的机器人为同款,此次针对跑步场景,更侧重极限速度与极限耐力的展现。
场外,“科技+”体验场景丰富多元。参赛机器人赛后转场剧场表演舞蹈,科技体验店内机器狗互动、机器人围棋、编程教育体验等项目人气爆棚,机器人制作的冰淇淋更成为夏日热门。此外,“机器人+冰雪文化”融合的冰丝带文创产品引爆消费,开赛首日销售额便近10万元。
观众持赛事购票记录,可在规定时间内以八折优惠购买鸟巢、水立方参观票,凭票根还能享受奥林匹克塔登顶七折优惠。北京市朝阳区同步联动13个核心商圈推出93项配套活动,持赛事票根可享多重消费优惠;同期举办的“E-Town机器人消费节”短短几天便带动销售额超3000万元。
同月,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WHALESBOT赛项江苏省选拔赛在扬州市江都区举办,3800余名青少年选手参赛,带动超万人流量。江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旅游市场促进科科长王小雨介绍,为凸显“跟着赛事游江都”的品牌效应,文旅部门搭建工作专班,全方位推介本地人文、旅游及美食资源,配套“参赛+旅游”定制服务,以赛事流量撬动文旅、消费增量,为地方经济注入鲜活动能。
开幕式上,文艺节目与绒花制作、江都漆画等非遗展示吸引众多参赛家庭驻足。江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同步推出多重举措:定向发放消费券与内购金,带动各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13.5%至45%不等;打造夜间市集,融合美食、文创、演出等业态,重点商圈夜间游客量同比增长23%;整合资源,带动全域消费,推荐特色餐饮与品质酒店,重点酒店住宿率提升35%。
当地还定制“水美江都”特色线路,串起邵伯古镇、渌洋湖湿地等景点,安排免费接驳车供参赛家庭游览,构建“参赛+旅游+消费”新生态。“真没想到江都藏着这么多宝藏景点,孩子来比赛全家跟着长知识,这趟来得太值了!”带孩子参赛的王女士说。
从人机共跑的创新尝试到全球赛事的多元联动,机器人体育竞技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打破产业壁垒,不仅为文旅市场带来了新的流量入口,更通过场景融合、资源整合构建起“赛事引流、消费留客、文旅增效”的良性生态,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技术赋能人文 以人文丰富技术
本报记者 李荣坤
当机器人在运动场上完成精准的跑跳腾跃,在景区为游客提供贴心指引,在展馆中生动解读文化内涵时,一场由科技驱动的文旅发展新图景正在发生。机器人作为融入文旅场景的新伙伴,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传统文旅消费多集中于观光式、体验式的层面,机器人正凭借其智能化、多功能的特点,打破场景边界,创造出多元融合的消费新空间。在体育竞技领域,机器人赛事不再是单一的竞技活动,而是成为集观赏、参与、互动于一体的文旅IP吸引受众,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关联消费。在景区,机器人承担起导游、表演、服务等多重角色,将观赏自然景观与科技体验相结合,增强了沉浸感,延长了消费链条。
更重要的是,机器人以技术赋能破解了传统文旅的体验痛点,实现了服务质量的迭代升级。传统文旅行业存在导游讲解专业性参差不齐、景区服务响应效率有限、文化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机器人正凭借标准化的服务能力、全天候的响应机制和多样化的交互方式,有效弥补以上短板。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机器人,既能精准输出文化知识,又能通过语音、动作等形式增强趣味性;在服务场景中,机器人可以快速响应游客的咨询、指引等需求,减少等待时间,提升服务的便捷性与精准度。这种体验的升级不仅满足了当代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文旅服务的需求,也有效推动行业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运营转型。
从产业发展的长远来看,机器人赋能的意义不止于当下的场景优化与体验提升,更在于为文旅产业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机器人与文旅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与产业形态。机器人在文旅场景中积累的用户数据、交互经验又能反哺技术研发,推动机器人更适配文旅需求,形成“技术应用—数据反馈—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同时,这种融合还可以激发行业的创新活力,促使更多文旅从业者探索“科技+文化”“科技+体育”的融合路径,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当然,机器人赋能文旅产业的过程中,也需警惕重技术轻人文的误区。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辅助而非替代,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传递文化内涵、提升人文体验,而非用冰冷的科技取代行业的温度。因此,在推动机器人与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需把握好科技与人文的平衡,让机器人成为连接科技与文化的桥梁,以技术赋能人文、以人文丰富技术,实现二者的协同共生。
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人工智能、仿生学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多元。未来,具备更高级自主学习能力、更贴近人类情感的机器人或许能实现与游客的深度情感共鸣;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机器人还能构建出虚实结合的超现实文旅场景。在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把握机器人赋能的机遇,坚守文化内核、创新发展模式,更能让文旅产业在时代变革中焕发新生机。
推 荐 阅 读
▲ 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2025年新年寄语(上)
▲ 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2025年新年寄语(下)
▲ 高位入选!《中国文化报》高学术影响力获平台认证